|
|
| « | October 2025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IMAGE_031.jpg

|
|

|
| Blog信息 |
|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36 评论数量:1090 留言数量:2 访问次数:2398468 建立时间:2004年12月4日 |

| |
|
[教育理论]“旁观者知识观”?又一个新名词?还是新噱头? 原创空间, 情感绿洲
我不能发帖子呢?难道我触犯了右派利益吗?岂有此理!!!!!!!!!11 发表于 2004/12/8 13:49:18 |
|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http://www.being.org.cn/inquiry/pre-introspect.htm
[摘要]旁观者知识观点使“接受学习”成为可能,也使历来的教学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时只是落实为“主动接受”。参与者知识观始于对“先在本质”的拒绝。“先在本质”不被信任之后,“对话”、“互动”取而代之。参与者知识观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一、旁观者知识观的求知模式 知识是人们对无序、变化的把握,是“确定性寻求”的代名词。 世界万物被认为是出于”先在本质“;把握这种”先在本质“,就可以认识一切知识。 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从一开始就预设了一种与认识者个人分立的认识对象,即”先在本质“。知识成为一种通过寻求绝对定义的方式寻求客观的、与求知者个人无关的活动。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事物的先在本质而不能使之发生改变。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 )。
二、旁观者知识观中的接受学习 旁观者知识观引起两种不同的”接受学习“形态。一种是蕴涵在古希腊时代自由教育中的”接受学习“;另一种是近代科学进入学校课程之后所导致的”接受学习“。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强调的是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理念“或”形式“)的旁观;近代科学发展出另外一种”本质“,即”简单规则“,并以”简单规则“作为知识体系。于是,体现为”简单规则“的近代科学知识进入学校课程之后,受教育者不再被认为有直接面对复杂世界的必要,作为旁观者的学生从自由教育中对现象背后的”理念“(或形式)的旁观转换为对”简单规则“(科学知识体系)的旁观。
哈哈,作者怎么能厚着脸皮写出这样的文字?难道你对“简单规则”很了解?难道“简单规则”没有在以令人难以相信、不可琢磨的速度飞速发展?难道由于社会繁荣带来的种种不良现象是由科学带来的?难道小小儿童不需要经过“接受性学习”而可以自己摸索出这些“简单规则”?我不反对你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是不要过于偏激。难道说真的“偏执者生存不成“?
在旁观者知识观的框架中,”发现学习“(布鲁纳)与”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泊尔)都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与个人无关的既定知识体系。个人的见解和个人的热情参与至多只存在于过程之中,对确定的客观知识结果并不发生影响,不管过程是否主动,结果都只能接受既定的”简单规则“。那么,你能提出什么主动学习的理论了?降低要求,你就提出一个方法吧。让我们来看看你下面所谓的”参与者知识观“是什么玩意。
三、参与者知识观对”先在本质“的拒绝 知识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而是与参与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关。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都构成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本身就蕴涵了个人系数,知识获得过程就是认识者个人参与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杜威将这种知识理论称为”参与者知识观“( participant theory of knowledge ),并将这种参与者知识观解释为人与环境的"互动”( interaction )。在杜威看来,测不准原理说明的正是知识中的个人参与与价值以及旁观者知识的不可能性。
四、参与者知识观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参与者知识观的视野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而不只是专门的课程。这种学习方式意味着“面向事实本身”的“确定性寻求”,并在“确定性寻求”过程中建构“个人知识”、在“确定性寻求”过程中“热情地求知”。 简单规则、知识结论的传递与接受并不意味着学习,也不构成知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个人参与其建构的过程
我怀疑作者是不是有病?或者根本就是没有分清“知识”、“能力”、“素质”等基本概念就来写教育的文章。按照作者的观点,每个人不用接受性学习,不需要理解前人的知识沉淀,完全可以自己从头重新建构一门新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是必须有前提的,我们现在是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但那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创新意识不够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地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难道我们基础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都是提倡小孩子去做科学研究?即使在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学生也是很少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的。作者恰恰说错了,基础性学习(中小学教育中)学生还是应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但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为在这个阶段,基础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之后,他所做的研究性学习才是可以真正研究出“新知识”的探究过程,才是真正的演出,而之前的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彩排而已。所以,作者的话真的有些是“精神错乱者的梦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