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补该补的]大学 |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 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 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
阅读全文(2570)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恶补该补的]中庸 |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
|
阅读全文(3546)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恶补该补的]亚圣的手笔----《孟子》 |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
|
阅读全文(5653)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恶补该补的]论语 |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
|
阅读全文(3211)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恶补该补的]孔融 |
孔融,东汉鲁人,字文举,孔宙第三子,孔子二十代孙。生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终年56岁。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孔融任少府,曾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
孔融亦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著有诗、颂、议、论、策、表等个体文章25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所著散文简洁锋利,多讥嘲之辞。魏文帝曹丕深爱孔融文辞,每赞叹说:“杨、班俦也。”并募天下有超过孔融文章者,赏以金帛。他曾在《典论.论文》中,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称赞孔融“气盛于笔”,“诗文豪气直上”。 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 |
阅读全文(3387)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恶补该补的]至孝黄香 |
长沙市大心区东起唐家湾,北止石门坎的一条老巷,名为“孝友里”。旧志载,这里原有“黄香井”和“孝顺坊”两个地名,附近又有明吉宣王所立的“天眷孝友”牌坊,孝友里极可能由其演化而来。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黄香井,府左孝顺坊。通志载,黄香取水养亲处。”“府左”即长沙府治的西侧,正好是今孝友里的位置。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人,以孝道闻名于世。他九岁失母,便“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事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温席。博学经典,能文善诗。官至尚书令。黄香何时、何事来长沙,无考。但有资料云,黄兴为黄香的后裔。
“孝友”意为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出自《诗刊·小雅·六月》:“候谁在矣,张仲孝友。”长沙以孝著称的历史人物颇多。据《后汉书》载,东汉建武时,孝子古初居长沙,父丧末葬,邻家失火,以身护柩,火乃灭。长沙太守郅恽以孝廉举之。又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载,元代有孝女翊刺氏,相传在黄香井旁割股救母。明代这里树起一座牌坊,即孝顺坊,为表
|
阅读全文(4683)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 删除 |
|
« | September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Blog信息 |
blog名称:silverash 日志总数:13 评论数量:52 留言数量:0 访问次数:113946 建立时间:2004年10月30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