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文XML论坛 - 专业的XML技术讨论区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Semantic Web(语义Web)/描述逻辑/本体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2)
----  [B][RED]一个关于语义网反复被问的问题: 看看van Harmelen教授如何回答 (全文将刊登在第11期《程序员》杂志上,敬请期待) [/RED][/B]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2&rootid=&id=52619)


--  作者:Huang
--  发布时间:9/13/2007 10:58:00 PM

--  [B][RED]一个关于语义网反复被问的问题: 看看van Harmelen教授如何回答 (全文将刊登在第11期《程序员》杂志上,敬请期待) [/RED][/B]
这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Frank van Harmelen回答德国著名IT杂志C'T记者的提问:


问:所有大的技术发明和里程碑都是以其杀手锏应用(Killer application)的出现为标志的。
语义网的杀手锏会是什么?究竟有没有?
All great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and milestones are marked by the
advent of a killer application. What could/will be the Semantic Web's
killer application? Will there be one at all?

答: I find the perennial question for the "killer app" always a bit
naive. For example: can we agree that the widespread adoptation of XML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innovation? But what was XML's "killer app"? Was
there a single one? No. There are just many places where XML facilitates
progress "under the hood"?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is primarily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is under the
hood, not directly visible for users. You will simply notice websites
becoming more personalised (because under the hood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allows your personal interest profile to be interoperable
with the data-sources of the web-site), or you will simply notice search
engines doing better clustering of results (because under the hood they
have classified search results in a meaningful ontology), or you will
simply notice your desk-top search tool being able to link author names
of documents with email addresses in your address-book (because under
the hood, these data-formats have been made to interoperate by exposing
their semantics), but none of these applications will have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written on their interface.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is like
Nikasil coating in the cylinders of your car: very few car drivers are
aware of it, but they are aware of reduced fuel consumption, higher top
speeds and extended lifetime of the engine.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is
the Nikasil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humanfriendly computer
applications that are being developed right now.

(谁能帮我把上面回答试着把它翻成中文? 先谢了!)


(admin注:本段翻译请见第5楼,Frank van Harmelen教授答记者问全文翻译,将刊登在《程序员》第11期上。)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10-10 21:47:42编辑过]

--  作者:jpz6311whu
--  发布时间:9/13/2007 11:07:00 PM

--  
楼主可以找译言中的社区小组帮忙翻译
www.yeeyan.com
--  作者:daximen
--  发布时间:9/13/2007 11:43:00 PM

--  
我觉得这名教授在讲语义网是作为底层的基础结构基础存在的,不是直接让用户可见的技术。
注意到最后他提到语义网是作为协助和增强正在开发中对人类更友好的应用程序的东西而存在的,它起到的作用类似Nikasil coating 对汽车的作用。
不知道理解得是否正确,还是让专家翻译吧



--  作者:leopard
--  发布时间:9/14/2007 9:23:00 AM

--  
确实很有道理,不过工业界的大力参与也不可或缺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9/14/2007 5:19:00 PM

--  

译文如下:

问:所有大的技术发明和里程碑都是以其杀手锏应用(Killer application)的出现为标志的。语义网的杀手锏会是什么?究竟有没有?

答:我发现关于“杀手锏应用(killer app)”这一反复问及的问题总是有些幼稚。举个例子:我们同不同意 XML的广泛采纳是一项重要技术创新?但谁是XML的“killer app”?这样一个“killer app”存在吗?不。存在的只是许多场合,XML 在这些场合下能够“在背后”起到促进作用。语义网技术主要是基础设施技术,而基础设施技术是存在于背后、并非用户直接可见的。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诸如网站变得更人性化了(因为背后存在语义网技术,你的个人兴趣概要可以与网站的数据源进行互操作)、搜索引擎在结果聚类方面做得更好了(因为搜索引擎在背后采用具备含义的本体来对搜索结果加以分类)或者桌面搜索工具能够把文档作者的姓名与你的地址簿里的 Email地址联系起来了(因为这些数据格式在背后通过暴露其语义来实现互操作),但这些应用不会在其界面上注明“语义网技术”。语义网技术就像是汽车汽缸上的Nikasil涂层[1]:虽然很少有司机去注意它,但司机能够察觉到燃料消耗的减少、最高时速的提升以及引擎寿命的延长。语义网技术就是目前正在开发着的、下一代人类友好的计算机应用的Nikasil涂层。

译注:Nikasil涂层是Yamaha公司的一种专利技术。Nikasil是一种镍矽碳化物,将它电镀在汽缸上可以解决铝硅发动机耐磨性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4 19:19:33编辑过]

--  作者:maryzhao1985
--  发布时间:9/14/2007 5:35:00 PM

--  
楼上翻译的很好
--  作者:Huang
--  发布时间:9/14/2007 5:37:00 PM

--  
征得Frank van Harmelen的同意,我在上面把他尚未正式发表的答记者问的部分内容,向国内同行介绍。当然, 最恰当的形式是附上中英文对照, 以便大家更方便准确地了解有关信息。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发去英文回答。所以附上一行文字,希望能有人帮帮忙。当然, 我相信本论坛的许多网友对其英文描述的理解并不成问题, 但有中文翻译读起来会更亲切些。 十分感谢Admin已把它翻成很流畅的中文。

顺便说一下, 在即将出版的《A Semantic Web Primer》中译本序言中, Frank van Harmelem教授特意称赞本论坛对中国语义网和本体研究所作的贡献,详情请看其书。当然, 你可能会问, 这是个中文论坛, 他如何了解本论坛的情况?这有多方渠道: 1) 我们2005年访问东南大学时, Admin对本论坛作了一个很精彩的介绍报告, 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他经常向我询问中国在语义网和本体技术研究的情况。

由于工作太忙, 我可能不能对你们的进一步提问提供更详尽的回答。我将在下个月在北京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作关于语义网和本体技术的学术报告。其中将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系统实例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4 19:32:46编辑过]

--  作者:wolfel
--  发布时间:9/14/2007 9:14:00 PM

--  
哇,没想到黄老师也上这个论坛

我05年刚刚接触Semantic Web的时候,也是从这个论坛开始的


--  作者:chris
--  发布时间:9/14/2007 9:42:00 PM

--  
huang和Admin都是中国的大牛啊
学习ing
--  作者:MerryZhang
--  发布时间:9/17/2007 1:52:00 PM

--  
感觉Frank van Harmelen说得非常地有道理,Semantic Web就像XML技术一样,是一个基础的技术,可以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而用户则通常不需要了解该项技术,但能够享受这样技术带来的便利。例如,在Web服务的发现中,如果应用语义web技术,则可以提高Precision和Recall,而用户只需要输入带有一定语境的Query,则可以得到他/她想要应用的服务。
目前觉得应该提高的是,后台处理(Reasoning)变得复杂了,如何提高处理速度应该是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
--  作者:ygzw
--  发布时间:9/19/2007 7:01:00 AM

--  
呵呵,人们往往偏向说自己找不到的东西为不存在。

语义网的killer App,应当就是“web3.0--用P2P网络实现Web语义搜索的知识共享系统”(http://blog.donews.com/ygzw/archive/2007/06/17/1176456.aspx),具体分析在(http://blog.donews.com/ygzw)里的“【总结篇】Web3.0系统纵论(上下)”里面。

敬请“大牛”们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6:52:09编辑过]

--  作者:beyondlei
--  发布时间:10/3/2007 8:55:00 PM

--  
请问楼主A Semantic Web Prime 中译本何时出版
--  作者:feitian2010
--  发布时间:10/4/2007 10:58:00 PM

--  
都是牛人,正学习中…………
--  作者:Huang
--  发布时间:10/6/2007 3:36:00 AM

--  
中国科技大学陈小平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团队已经出色地完成了《A Semantic Web Prime》一书的中文版翻译工作,现已送交出版社印刷出版,估计近期该书将会同读者见面。
--  作者:richardjya
--  发布时间:10/8/2007 10:42:00 AM

--  请问黄老师,你们具体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请问黄老师,你们具体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  作者:Huang
--  发布时间:10/8/2007 9:14:00 PM

--  
以下是引用richardjya在2007-10-8 10:42:00的发言:
请问黄老师,你们具体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请看我们组的网站的具体介绍:
http://www.cs.vu.nl/en/sec/ai/kr/
--  作者:Huang
--  发布时间:10/8/2007 9:23:00 PM

--  
以下是引用ygzw在2007-9-19 7:01:00的发言:


语义网的killer App,应当就是“web3.0--用P2P网络实现Web语义搜索的知识共享系统”(http://blog.donews.com/ygzw/archive/2007/06/17/1176456.aspx),具体分析在(http://blog.donews.com/ygzw)里的“【总结篇】Web3.0系统纵论(上下)”里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6:52:09编辑过]


说得有些道理。同时请看The use case studio of OOA (Ontology Outreach Advisory)里关于OpenKnowledge研究课题的介绍:
http://www.ontology-advisory.org/node/32


--  作者:ygzw
--  发布时间:10/10/2007 7:25:00 AM

--  
这个OpenKnowledge项目,尝试了很多技巧,有点意思。

但是他们与语义网的提出者一样,不能正视语义学是早期研究符号系统规律的语法学的总称,而近代已经分化出语用学来的事实。因此这里没有找到也不可能理解其“主要矛盾”之所在。
同样,这里还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是本体,以及什么是虚拟空间里的本体,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如此看来,该项目与当年的网格计算项目也算是地位相当了。

在"Embracing Web3.0"里,作者从当前热门的RSS与标签的成功实践中认识到,标签的社会化就是本体,而构造本体才是Web3.0的主要目标。我的知识共享系统能够实现标签社会化,因而应当就是传说中的的Web3.0系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1 9:50:14编辑过]

--  作者:twwwgauts
--  发布时间:10/15/2007 9:45:00 AM

--  
很有感触,谢谢各位!!!语义Web的构建是基础性工作,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的。
--  作者:superc_7
--  发布时间:10/15/2007 11:48:00 AM

--  
SW任重道远,killer app可以起到很强的推广作用,但并不是一个killer app就能够普及SW的
--  作者:bzbc
--  发布时间:10/16/2007 2:08:00 PM

--  
感谢admin提供的信息,听了之后真的感觉很好,项目和理论结合.
--  作者:tntht
--  发布时间:10/20/2007 9:24:00 PM

--  
以下是引用Huang在2007-10-6 3:36:00的发言:
中国科技大学陈小平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团队已经出色地完成了《A Semantic Web Prime》一书的中文版翻译工作,现已送交出版社印刷出版,估计近期该书将会同读者见面。


活活
大牛。。。
期待ing。。。
--  作者:廋鹤一只
--  发布时间:10/21/2007 3:23:00 PM

--  
急问:admin和黄老师,在北京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作关于语义网和本体技术的学术报告何时举行,热切盼望啊!!!!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10/21/2007 5:02:00 PM

--  
以下是引用廋鹤一只在2007-10-21 15:23:00的发言:
急问:admin和黄老师,在北京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作关于语义网和本体技术的学术报告何时举行,热切盼望啊!!!!

已经结束啦。请参见本版版友的帖子。报告录音和ppt可在FTP上下载


--  作者:cooperator
--  发布时间:10/26/2007 8:50:00 AM

--  
请问黄老师e-culture中,检索词只可以是英文的,还是可以是英文或者荷兰文的?本体在其中的作用是怎么发挥的,比如可不可以理解为从各个博物馆拿来的现成的电子资源通过转换得到1000万三元组,这个转换使用了那些本体例如AAT、艺术家及时间地理本体,而检索是在三元组上进行的,不需要那些本体支持了,检索时可以不要本体库,直接在三元组中进行吗?也就是说如果所用到的这些本体和得到三元组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我们输入检索词,得到结果这个过程与存储本体的那个服务器没有任何关系吗?
--  作者:li_guicheng
--  发布时间:10/26/2007 8:15:00 PM

--  
2007年7月,刚接触语义网,就要做基于本体的信息查询与集成,实在是想个天开个洞,没办法,踏实地从XML学起吧,
上面人氏讲的东东都有一点了解,作为一名学生,要做学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  作者:teng_t1986
--  发布时间:10/29/2007 3:53:00 PM

--  
哇,这个版好热闹呀!俺最近也对SW感兴趣了,过来瞅瞅^-^
--  作者:sywrwwg
--  发布时间:10/30/2007 11:02:00 AM

--  
十分感谢
--  作者:廋鹤一只
--  发布时间:10/31/2007 11:35:00 AM

--  
下载了,获益匪浅,非常感谢!
--  作者:ldxd
--  发布时间:11/5/2007 9:43:00 PM

--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8,593.7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