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September 2025»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公告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的分类(专题)

日志更新

最新评论

留言板

链接

Blog信息
blog名称:火页的窝
日志总数:84
评论数量:180
留言数量:36
访问次数:616635
建立时间:2006年3月14日




[知识技术]《知识技术及其应用》读书报告(1) 
读书笔记,  科学研究

火页 发表于 2007/3/14 17:05:14

《知识技术及其应用》读书报告 作者:陈凌晖 一、概论和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1.知识 用概念表达的、人们对事物性质和状态的认识的总和。知识的单位是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某方面性质和状态的描述,知识处理就是对所有概念的处理。 2.知识技术 在信息富裕的环境下,人们现在需要一种能够从信息抽取知识,从信息垃圾挖掘信息价值的技术,称为知识技术。其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延伸和扩充,是增强了处理知识能力的第一代信息技术技术。 第二,知识技术是用于知识采集、模型化、重用、检索、提供和维护整个知识生命周期的技术。 第三,知识技术是实现以语义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次革命的关键技术。 3.知识服务 什么是知识服务,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国内外没有公认的标准定义。可以认为,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新的科研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信息服务,是架构在知识基础设施的共性基础之上的,同时又需要开发研制知识服务特定技术。 在众多的知识服务中,推送服务、定题服务、查新服务、个性化服务、检索服务、主题信息网关、数字图书馆等是近年来的研究或应用热点。 (二)、基本理论 1.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差别 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在信息检索与获取,选择与过滤、存档与索引、编目与分类、整序与整合、应用与共享、分析与评价等信息管理的基本流程方面是共同的。但是两者有着重要的区别,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质的飞跃,具体表现在: (1)、资源内涵重新定义 (2)、超越显性知识 (3)、以人为本 (4)、生态循环 (5)、协同科研 二、知识技术的研究领域 (一)、知识组织系统 “知识组织系统”是我们用来定义并组织表述真实世界物体的术语和符号的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往往将它们泛指为语义工具。 1.知识组织系统的类型 从结构和功能来看,知识组织系统可以根据两个方面来划分:第一,显示概念及其关系的结构上的强弱;第二,对自然语言的控制程度。 具体来说包括三种类型:词汇列表模式、分类模式、关系组织模式。 2.常用知识组织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1).侧重于对同形异义、一词多义、词义含糊的词进行控制的结构 (2).侧重于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控制的结构。 (3).强调对概念之间等级关系进行显示的结构 (4).揭示概念间各种关系的结构。 (二)、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与应用;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加工、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可以归纳如下:从用户目标和环境出发,进行知识的收集与捕获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的跟踪、搜索、检索、获取和加工,对隐性知识的跟踪和捕获;进行知识的组织和检索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纷杂的知识流中发现新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将其合理组织,放入按知识体系组织的数据库,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用户能方便地检索有关数据与知识;进行知识交流和知识匹配传送管理,通过数据库、计算机协作系统、服务管理系统等方法,促进知识更方便地被用户知晓和利用,促进知识寻求者、知识源和知识提供者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进行知识利用的管理,利用专家系统、专门分析工具、决策支持系统等支持用户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境的管理,等等。 2.知识采集 知识采集指根据知识用户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知识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知识采集的过程由知识定义、知识来源确定、知识表示、知识组织、采集程序确定、采集方法确定和采集评价等多个步骤衔接而成。 知识资源划分为记录型知识资源、实物型知识资源、智力型知识资源和零次知识资源。 所谓知识表示,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以便于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是知识组织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表示分主观知识的表示和客观知识的表示。 知识组织是信息组织的高级形式,是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性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和行为。知识组织的技术和方法分为两类:客观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是分类法和主题法;主观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是数据仓库和知识挖掘。 知识资源采集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需求分析、选择知识资源采集系统、确定采集途径和策略、采集实施和结果评价以及其他后续工作。其中,知识采集的方法分为:定向采集与定题采集、单向采集与多向采集和主动采集与跟踪采集。知识采集的途径分为:记录型知识资源、实物型知识资源、智力型知识资源和零次知识资源。 对于知识资源的获取和采集过程,我们可以采用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等五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采集过程,这些指标一般通过知识内容与知识需求的相关程度(即切题性或相关性的概念)来确定。 3.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指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知识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知识载体上,并将这些载体按照一定特征和内容性质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在知识存储的多种类型中,按照是否数字化可划分为非数字化知识组织和数字化知识组织。数字内容包括对非数字化知识资源(如传统文献、缩微胶片)进行数字化之后形成的数字对象,或者是原生数字形态的内容对象(如直接数字化的文字、声音、影像等)。 4.知识加工 知识加工技术是知识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档管理技术、文本挖掘和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这些内容中,元数据、自动标引、文本自动分类聚类、自动文摘等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元数据是用于提供某种资源的有关之上的结构数据,或者是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自动标引指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自动生成用来表达知识资源内容特征的主题标识的知识资源加工方式。 所谓自动分类,是指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自动产生能够表达知识资源内容特征的分类标识的一种知识资源加工方式。常见的文本分类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k近邻分类器、神经网络、线性最小平方拟合映射和Naïve贝叶斯分类器。 文本聚类指全自动地对文本集分组的过程。目前的文本聚类方法大致有以下6种:层次凝聚法、平面划分法、简单贝叶斯聚类算法、k最近邻参照聚类算法、分级聚类和基于概念的文本聚类。 自动文摘指计算机辨识有关文献主题内容的各种特征和线索组成内容简要。 5.知识评价 知识评价是应用专家经验和数学方法研究、描述知识过程、现象与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数学、统计学与信息科学广泛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 (三)、知识发现和挖掘 1.知识的表示 知识的表达模式为:K=F+R+C。 其中:K表示知识项。 F表示事实:指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世界的状态、属性和特征的描述,以及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 R表示规则:指能表达在前提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形式。 C表示概念:指事实的含义、规则的语义说明等。 知识有多种表示方法,包括产生式、一阶谓词逻辑、框架表示法、脚本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基于Agent表示法、基于对象表示法、基于粗集理论表示法、神经网络表示法。 2.知识挖掘 知识挖掘就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其目的是将大量非结构化的多媒体信息融合成有序的、分层次的、易于理解的信息,并转换为用于干预预测和决策的知识。 知识挖掘的主要特点是能对原有的数据进行高度的自动分析、归纳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预测用户的行为,帮助决策者调整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 知识挖掘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多阶段的处理过程,包括:定义目标、创建目标数据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工程、算法选取、数据挖掘、结果的解释和评估、优化以及结果的使用。 3.知识发现 知识发现是实现知识挖掘的关键。知识发现的任务类型包括:类/概念描述、关联规则、分类和预测、聚类分析、孤立点分析、演变分析和偏差分析。 知识发现的方法包括: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粗集方法、贝叶斯方法、遗传算法、统计分析方法、覆盖正例排斥反例方法、模糊集方法、概念树方法、公式发现以及可视化技术。 知识的应用可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知识组织层面、知识获取层面、知识服务层面。知识组织层面是用户表述信息需求的过程,涉及到文本分类和用户兴趣建模等问题。知识获取层面是对知识重组的过程,涉及到查询扩展和模式分析等问题。知识服务层面是对知识集成和反映的过程,涉及到文本聚类、自动摘要、自动综述等问题。 Web上的知识发现和网络信息检索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它们的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目的也不同。信息检索是要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文档中找到满足需要的资源。而KDW是为了揭示文档中隐含的知识,它是比信息检索层次更高的一种技术。 (四)、信息检索技术 1.信息检索技术的基本概念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贮起来,并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各种储存媒体中查找并提取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信息检索技术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信息存储技术,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集中起


阅读全文(3253) | 回复(1) | 编辑 | 精华
 


回复:《知识技术及其应用》读书报告(1)
读书笔记,  科学研究

人类文明的数学原理(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8/24 9:54:22

我也有关于知识的一点研究,请看我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nlld51


个人主页 | 引用回复 | 主人回复 | 返回 | 编辑 | 删除
 


» 1 »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47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88073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