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
方
方回去了,来北京三天,本来说要待一个礼拜的。
星期五晚上接到他的电话,略感惊讶,他武汉的小灵通,怎么给我打电话呢?转念一想,应该是考研的事情。果然!电话里他说已经买好了火车票,明天晚上到,问我能不能去接一下,顺便帮他安排个住处。我有点吃惊,这么快说来就要来了。两年多没见的高中老同学,还客气什么,尽管来就是,尽地主之宜是应该的。
星期六早上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到中午更是越下越大,还好下午停了,可是温度降了不少,还刮起了大风。在图书馆里,我在想,昨天晚上他问我北京冷不冷,该带多少衣服,我还说不冷,只要穿个外套加件毛衣就可以,这下他可惨了。我着实内疚了一阵子。
北京西站的出站口晚上冷冷清清的,加上刮大风,可以说是门可罗雀。到了那里之后足足等了两个钟头,因为火车晚点。人群中,他走了出来,很精神,也很自信,远不像高中时一天到晚埋头苦读并且有些木讷的他,坐了一天火车的疲劳也看不到半点。老朋友许久不见,自然是聊天。他说最近考研结束,分数已经出来,在等复试分数线,因为想出来散散心,顺便联系一下中科院这边的老师,于是趁着这几天有空,就跑到北京来了;他说这个月他好容易忙完了“趋势程序设计大赛”,说如何如何组队,如何如何分析病毒和协议云云。我就和他开玩笑说,将来你要来了北京,和你作伴的就可能只剩下读博士的吴了。他笑的很开心。
第二天,北京的风刮得更大了,气温也更低。下午我陪着他去中科院计算所找老师。虽然预先在电脑上查了好久的电子地图,随身还带了北京地图,可还是费了好大劲才找到。路上我们都冻坏了,而且被风吹得有些发僵,好久才恢复过来。我看他就穿一件薄外套和一件薄毛衣,还没戴手套,就这么被风吹了差不多一个钟头,手被冻得红一块白一块的,真是有些不忍。兜了一个好大的圈子,最后才来到在一栋四层小楼里的计算所。因为是星期天,老师不上班,只好打道回府。
晚上吃饭聊天,他说,清华的环境和条件真好,这么好的公寓,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清华学生拥有笔记本的比例很高,每个寝室差不多有两台,而且很多电脑内存都有1G,他们那儿大部分都是256M的;问到我们系毕业生的去向,我告诉他后,他沉默了好一阵子,说他们那儿要年级排前5才有可能推研到中科院,像他本来是应用物理专业,双学位修的是计算机,只有考研这唯一的一条路。
星期一早上因为我有课,他独自一人再次去计算所。下午我做了一下午数学实验的作业,快吃饭的时候他回来了,背了一袋子的东西。我问是什么,他说是准备在火车上吃的。我很惊讶,不是说一个礼拜吗?他说,已经买好火车票了,明天晚上就回去。我说,这一整天过的怎么样?他说,挺好的,上午去了计算所和软件所,下午顺便去了趟天安门。我说,你挺厉害的,从没来过北京还知道怎么从清华去天安门?他笑了笑说,我问了问路,后来坐地铁去的。我又问,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他说,计算所今年招84个,分数线应该划在366,一共106个人,多出来的可能调剂到北交大,北航。我忙问,你不是360嘛,被录取的概率多大?他说,今年可能不行了......我问,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打算明年再考一次,今年先工作一段时间,顺便攒些钱。我安慰他说,没事的,一年的时间还是值得的,像我当年高考复读一样,最后不还是来了这里嘛。他振奋了一下精神,说,嗯,明年考研我只要准备一个月就够,毕竟是第二次,有了经验。我又问,你打算在哪里工作呢?景德镇,武汉还是北京?他想了想说,应该是在武汉吧,那里我比较熟悉,图书馆借书也方便,北京这边人生地不熟的。我说,那也挺好的,你编程和实践能力挺强的,找份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将来计算所的大门最终还是会向你敞开的。他笑了笑。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有些失落。方跑了这么远的路,来到北京,真是不容易。本希望着能被梦想的地方接受,可是却事与愿违。方令我感动的是他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虽然这次的尝试失败了,可仍旧愿意尝试,不愿服输。这种精神,我很久以前也有过,现在好像渐渐淡去了。
我很了解方。高中三年,他在班上不算聪明的,但是特别勤奋、刻苦,高三那年学得特别疯狂以致头发都白了很多。然而他为人处事方面却往往不够好,平时不怎么说话,很少和人交往,和我也只是交流一下学习上的问题。2002年高考他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这期间由于对计算机独有的热爱,辅修了计算机第二学位,而且先后做了网站,参加了很多程序设计比赛,拿过大大小小诸多名次。他和我说,他将来想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和工作,我深深地佩服他,我承认我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一个科研人员,我一心想的是如何能够出国到一个牛校,如何能够挣到很多钱,如何能够潇洒地生活。
相比方而言,清华计算机很多人都是绝对幸运的。本科开始,顺利地四年读完,有的人到国外继续读博士硕士,有的人很轻松的就保送到系里读博或者硕,有的人成绩差一些,仍旧可以保送到外系,外校读研究生,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系里每年都有些人去那里。老实说,我们系保研是非常容易的,大学四年学的很轻松就可以顺利地直接读硕读博,不用参加任何考试。相比而言,其它学校的人要不幸运的多。他们推研的名额很少,大部分学校在10%左右,其它人如果想读研究生,只能去考。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清华还有很多人抱怨学校缩减推研名额,抱怨为什么自己不能推上研,抱怨“4----6----8”的规定,抱怨很多很多……
说句心里话,外校还是有很多人才的,并不是只有清华北大的人才能从事最先进的研究,从事最优秀的工作,而且最最重要的,他们有一颗上进的心,这是很多清华人所缺少的。放眼清华,不乏许多这样的人:或整天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聊天,打QQ游戏,玩网络游戏,泡BBS,看无聊的八卦新闻;或陶醉于无穷无尽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很多人一整天不干别的,就坐在电脑前,就看电视剧,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一部另一部又下载完了,校内那么多的ftp站点,那么多的网络视频资源,让我看个够……位于教育网中心的清华,得天独厚的网络条件难道就为了造就这样的人?扪心自问,清华能用好网络的人能有多少的比例?多少人会用网络来干正经事?哈工大一个同学曾经和我说,他们没有校园网,只能adsl,不像我们,每个月只用交5块钱的网费和1块5的端口费,电脑只要是开着的,就是连着网的,他们整天盘算的是到网上用BT去down一个软件便宜还是直接去买盗版盘便宜,因为他们上网是一块钱一个小时,而且网速比较慢。就是这样,很多清华人还整天嚷嚷上网贵。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它们就像是一些“筛子”。每到一个阶段,一批人位于同一起跑线上,然后开始竞争,最后“筛子”将满足条件的人筛出来,将不满足条件的人滤掉。像高考,按照可以一定程度反映高中所学的高考成绩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层次的大学;到了大学,各个大学的人又开始学习,竞争,适应大学又学的好的人最后可以出国,保研,或者考研考出好成绩,读一个好的研究生,也有部分优秀的人选择直接工作,相反,“筛子”将其他人毕业后送出大学校园,也有的在毕业前就被送出去了。总之,“筛子”再一次将我们分配在了不同的地方,我们也不得不服从“筛子”的分配。有点讽刺意味的是,“筛子”有点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方此时正在南下的火车上,不知道心情怎么样。祝愿他在将来的一年里能够有付出,有收获!
|
|
|

.: 公告
|
« | August 2025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
|
.: 我的分类(专题)
|

.: 最新日志
.: 最新回复
|

blog名称:Launching Is Launching 日志总数:36 评论数量:79 留言数量:1 访问次数:230190 建立时间:2005年12月11日 |
|

.: 留言板
|

.: 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