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Tecaffe]什么是Wiki |
Lee 发表于 2006/3/6 17:39:03 | 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 "wee kee wee kee" ,原本是“快点”的意思。在这里Wiki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为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1995年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您现在所访问的Wikipedi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它是一个基于Wiki和GNU FDL的百科全书网站系统。该系统于2001年1月投入运行,2001年2月超过1,000条条目,2001年7月超过10,000条条目,目前(2003年1月)已经接近100,000条条目。Wikipedia条目的迅速增长说明了Wikipedia系统的健壮,也说明了Wiki的概念是经得起验证的。 Wiki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自身,还是相关软件系统的特性,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最近出现的技术还有We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与内容管理系统关系紧密。 Wiki的特点使用方便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么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有组织自组织的: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 可汇聚的: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可增长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开放的: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
wiki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网页。在每个正常显示的页面下面都有一个编辑按钮,点击这个按钮你就可以编辑页面了。有些人要问: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那不是乱套了么?颇甑不然,w iki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人之初,性本善”。wiki认为不会有人故意破坏wiki网站,大家来编辑网页是为了共同参与。虽然如此,还是不免有很多好奇者无意中更改了w iki网站的内容,那么为了维持网站的正确性,wiki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一些规范,做到既保持面向大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这些技术和规范包括:1)保留网页每一次更动的版本,即使参与者将整个页面删掉,管理者也会很方便地从纪录中恢复最正确的页面版本。2)页面锁定,一些主要页面可以用锁定技术将内容锁定,外人就不可再编辑了。(虽然wiki都有这个功能,但我看到使用它的甚少,这可能跟w iki倡导的精神相违背吧)。3)版本对比,wiki站点的每个页面都有更新纪录,任意两个版本之间都可以进行对比,wiki会自动找出他们的差别。4)更新描述,你在更新一个页面的瓯候可以在描述栏中写上几句话,如你更新内容的依据、或是跟管理员的对话等。这样,管理员就知道你更新页面的情况。5)IP禁止,尽管wiki倡导“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可参与,但破坏者、恶作剧者总是存在的,wiki有纪录和封存IP的功能,将破坏者的I P纪录下来他就不能在胡作非为了。6)Sand Box(沙箱)测试,一般的wiki都建有一个Sand Box的页面,这个页面就是让初次参与的人先到Sand Box页面做测试,Sand Box与普通页面是一样的,这里你可以任意涂鸦、随意测试。7)编辑规则,任何一个开放的wiki都有一个编辑规则,上面写明大家建设维护wiki站点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wiki和blog有何不同?
wiki都有"edit this page" 的链接,允许访问者对页面做出修改。这个链接的存在是wiki区别于Web log和blog的地方,后两者允许读者发表针对性的评论来提供反馈信息,但是除了编辑自己发表的内容,不能修改其他任何东西。
blog可以用来建立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组成的社区。而wiki在这个基础上更向前迈了一步,可以构建共识(consensus-building)。想象一下:一组人坐在一块白板面前,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添加想法,做出修改,甚至擦掉一点东西,你就可以对wiki有了个大致的印象。
wiki的优势在哪里?
以当今快节奏的商业工作为例,远距离的人员之间良好的的交流沟通和想法共享(idea-sharing)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访问wiki的要求只是因特网连接和一个Web浏览器,比其他一些协作应用程序和组件容易部署和使用。通过让人们在wiki上共享信息页还可以减轻收件箱的负荷,减少协同工作人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发送数量。
为什么企业重视wiki?
由于维基百科的成功,关于wiki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而这种媒体具有的集体性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毫无疑问,wiki可以用于公司的内部和外部应用中。对于一些在企业内部网络中信息更新存在问题的公司来说,wiki使得雇员和客户能自己来做更新。wiki也能帮助调整内部的开发项目,在这一领域中wiki已经开始有所作为了。
wiki也能被用来构建网上客户社区,用以提供建议和支持。有的公司在对公众开放公司站点上也许还感到有些害怕,但是随着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不断提升,作为回报,他们对公司的信任程度也将不断扩大。
谁控制着wiki的内容?
理论上来说,没有人能控制,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控制。每个读者对wiki上的内容都拥有修改,添加和删除的权利,只要他感觉合适。对一些组织来说,接受这种缺少集中控制的状态需要在观念上有比较大的改变。wiki看起来像是一个进入无政府世界的邀请--对网上恶意破坏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随意的修改,甚至删除一些重要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即时如此,对wiki的使用设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还是必要的。
为了防止重要信息被修改或删除,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某些特定的页面进行"保护",使其不可修改。事实上,即使一个重要的页面已被删除或修改了,也不用担心。wiki是一个网上信息数据库,每次对其进行的修改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是可恢复的。
如何开始wiki之旅?
有若干的开源软件包可以免费下载,包括TWiki。另外一些主机应用程序,比如Socialtext和JotSpot(都在测试阶段)也可以在网上下载到。
|
|
|
| |
 | |
|
| Blog 信 息 |
blog名称:风落沙 日志总数:348 评论数量:550 留言数量:52 访问次数:1608922 建立时间:2005年1月28日 |
|
| 友 情 连 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