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管理页面    写新日志    退出


«September 2025»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公告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专题)

日志更新

最新评论

留言板

链接


Blog信息
blog名称:
日志总数:3
评论数量:2
留言数量:0
访问次数:27203
建立时间:2005年12月2日




[收藏]深入剖析:C++“多态性”在编译器中的实现(ZT) -- 作者:enorm
文章收藏

enorm 发表于 2005/12/15 10:04:28

本文转载自W3CHINA.ORG讨论区(BBS.W3CHINA.ORG)   原文链接作者:enorm以下为原文:深入剖析:C++“多态性”在编译器中的实现(ZT)理论如下内容,属个人的理解.与大家共享.错误之处,请指正程序,就是通过CPU指令(CPU指令就是CPU能识别的二进制流,CPU通过解释指令,能发出各种电流脉冲,以达到控制其他电子电路的状态),对内存中数据资源的操作,也就是改变内存的二进制数,也是改变高低电平。内存中,都是二进制数据,哪是指令,哪是数据?PC指令计数器所指向的内存单元,就是指令。PC指向哪,哪就是指令,所以数据也是指令,指令也是数据,程序只要管好PC寄存器就可以了.语言级上,程序,是由函数和数据组成,函数调用,实际上也是改变PC值,地址转移。数据又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在编译时,就分配地址空间.如全局数据一种是在运行时,靠编译器所维护的栈顶指针,相对栈顶指针的偏移量,来分配地址空间.如局部数据.(另一种就是在堆中动态分配的)-------------------------------------------------------------------------------------------------------------------------------------一个VC工程中,由许多H和CPP文件组成,编译器,负责收集CPP文件(H文件被包含在CPP内)中出现的所有标识或符号,并负责形成逻辑、语法正确的二进制代码(obj文件)连接器,负责确定、调整函数的相对地址,并保证在CPP中,每次函数调用(也就是地址转移),都是有效的,每个对内存数据的访问的地址,是有效的。最终由连接器形成翻译成汇编代码或机器代码。(DLL和EXE可执行的文件)为收集标识和符号,编译器维护一个符号映射表,有3栏(或3个字段):1。类型栏(变量类型或函数类型,在编译时,由编译器负责填写)2。名字栏(变量名或函数名,在编译时,由编译器负责填写)3。地址栏(是相对地址,成员变量类型的这一栏就放偏移值,加载后,由操作系统重新调整,也就是地址重定位,在连接时,由连接器负责填写)-------------------------------------------------------------------------------------------------------------------------------------实际应用每声明定义一个变量或成员函数时,编译器就生成一个映射元素如:int a;class A {int m_a;int m_b;void fun1();}生成的两条映射表记录为: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a | int | 指向a的声明定义处,相对地址,加载后,由操作系统重新调整 A::m_a | int | 偏移地址0,运行时,实际地址:this + 0 A::m_b | int | 偏移地址4,运行时,实际地址:this + 4 A::fun1 | A::fun1 | 指向A::fun1()定义处,相对地址,加栽后,由操作系统重新调整有关编译器动态绑定技术,请看如下列:class a{public: virtual fun1(); virtual fun6(); void fun2();/*出现virtual 关键字,编译器为该类创建虚表 索引 | 函数指针 0 | 指向 a::fun1()定义处 1 | 指向 a::fun6()定义处出现成员函数声明,编译器填写映射表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a::fun2() | a::fun2 | (由连接器填写)指向a::fun2()定义处*/}//b继承自aclass b :public a{public: virtual fun1(); void fun3();/*虚函数fun1():重新定义,创建虚表,并继承了父类的虚表项,修改了虚表中第一项(“a::fun1()函数”)的指针,使指向自己定义b::fun1()函数 索引 | 函数指针 0 | 指向 b::fun1()定义处(重定义) 1 | 指向 a::fun6()定义处(没有重定义)出现成员函数fun3()声明,映射表中增加一栏: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b::fun3() | b::fun3 | 指向b::fun3()定义处从父类中继承的成员函数fun2()映射表中增加一栏:记录从a继承的fun2()函数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b::fun2() | a::fun2 | 指向父类a::fun2()定义处*/}//c继承自aclass c :public a{public: virtual fun6(); void fun4();/*虚函数fun1():重新定义,创建虚表,并继承了父类的虚表项,修改了虚表中第二项(“a::fun6()函数”)的指针,使指向自己定义c::fun6()函数 索引 | 函数指针 0 | 指向 a::fun1()定义处 1 | 指向 c::fun6()定义处(改写)出现 成员函数fun4(),映射表中增加一栏: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c::fun4() | c::fun4 | 指向c::fun4()定义处从父类中继承的成员函数fun2()映射表中增加一栏:记录从a继承的fun2()函数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c::fun2() | a::fun2 | 指向父类a::fun2()定义处*/}调用main(){ b var1; c var2; a* p; p = &var1; var1.fun2();/*var1.fun2()调用,静态绑定:编译到此处时,编译器到映射表中找名字栏,找到b::fun2()名字(由于var1为b类型),其对应的类型栏为“函数类型,类型名为a::fun2(因为此函数由a类型定义)”,其地址栏的指针值为“指向a::fun2()定义处”,所以,此处函数调用,被编译器替换为“转向:地址栏的指针值”,实际上可理解为是修改指令记数器的值为“地址栏的指针值”*/*/p->fun2();/*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p->fun3();/* p->fun3(),这个调用,可能要发生编译错误,因为类型a没有声明和定义fun3()函数,找不到a::fun3()名字,只有b::fun3()名字*/p->fun1();/*p->fun1();fun1()是个虚函数,同理,编译到此处时,编译器是不是也到映射表中找“a::fun1()”名字呢?不是的。因为,在映射表中,是找不到a::fun1()”这个名字的,因为,fun1()名字声明前有关键字"virtual",在类声明和定义时,编译器,为每个出现virtual关键字的类,维护一个全局数据结构“虚表”虚表:1。索引;2。函数指针(这值在子类重写虚函数后,发生相应变化)所以上面调用,在编译器发现调用的是“虚函数”时,编译器做了如下处理:将p->fun1() 替换为:p->vptr[offset],vptr名字为虚表指针:由编译器维护(上面提到),每个含虚函数的类,其生成对象,在内存中,首先的四个字节就是vptr,这个值是静态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对象的vptr值相同,指向同一个虚表;offset值随虚函数声明次序而定,如果第一个声明,索引则为0,出现在虚表的第一项,第二个声明则为1,以次。。。(此时offset 为 0 即是:p->vptr[0])p为基类,可指向子类的任何对象(附加: 1。类型转换实际是:内存切割,管辖内存从大变小,从大变小,现实世界中,是允许,在C++中,也是允许的;编译器不允许基类对象向子类对象的转化,因为从小变大,会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2。指针的类型,实际上决定了通过该指针能访问的内存范围 ),所指向对象的类型不同,vptr不同 所以,p->vptr[0],函数调用地址值在编译时,是不可能确定,主要因为p指针所指向对象不能确定(p是指向b,还是指向c?还是其他。。,但offset是可以确定的)从而,vptr值不能确定,直到程序运行时,p->vptr[0]调用的函数地址,视p所指向对象类型而定如果p指向b子类,则p指向内存中的首4字节的vptr指向b的虚表,虚表第一项的指针指向自己函数定义的地址处如果p指向c子类,则。。。。这种直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函数调用地址的方式,即为:“动态绑定”*/p->fun6();/*同上,由于b类未改写需函数fun6(),所以该处调用,实际调用a::fun6(),编译器做如下处理:p->fun6() 变为 p->vptr[1],由于,fun6为第二声明,此时,offset为1*/p = &var2; p->fun1();//动态绑定,同上, 调用a::fun1() p->fun2();//静态,同上p->fun6();//调用c::fun6() p->fun4();//编译出错,因为fun4()非虚函数,编译器在映射表中找不到a::fun4()名字,//除非强行转换:((c*)p)->fun4(),}虚表:1。索引;2。函数指针(这值在子类重写虚函数后,发生相应变化)所以上面调用,在编译器发现调用的是“虚函数”时,编译器做了如下处理:将p->fun1() 替换为:p->vptr[offset],vptr名字为虚表指针:由编译器维护(上面提到),每个含虚函数的类,其生成对象,在内存中,首先的四个字节就是vptr,这个值是静态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对象的vptr值相同,指向同一个虚表;offset值随虚函数声明次序而定,如果第一个声明,索引则为0,出现在虚表的第一项,第二个声明则为1,以次。。。(此时offset 为 0 即是:p->vptr[0])p为基类,可指向子类的任何对象(附加: 1。类型转换实际是:内存切割,管辖内存从大变小,从大变小,现实世界中,是允许,在C++中,也是允许的;编译器不允许基类对象向子类对象的转化,因为从小变大,会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2。指针的类型,实际上决定了通过该指针能访问的内存范围 ),所指向对象的类型不同,vptr不同 所以,p->vptr[0],函数调用地址值在编译时,是不可能确定,主要因为p指针所指向对象不能确定(p是指向b,还是指向c?还是其他。。,但offset是可以确定的)从而,vptr值不能确定,直到程序运行时,p->vptr[0]调用的函数地址,视p所指向对象类型而定如果p指向b子类,则p指向内存中的首4字节的vptr指向b的虚表,虚表第一项的指针指向自己函数定义的地址处如果p指向c子类,则。。。。这种直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函数调用地址的方式,即为:“动态绑定”*/p->fun6();/*同上,由于b类未改写需函数fun6(),所以该处调用,实际调用a::fun6(),编译器做如下处理:p->fun6() 变为 p->vptr[1],由于,fun6为第二声明,此时,offset为1*/p = &var2; p->fun1();//动态绑定,同上, 调用a::fun1() p->fun2();//静态,同上p->fun6();//调用c::fun6() p->fun4();//编译出错,因为fun4()非虚函数,编译器在映射表中找不到a::fun4()名字,//除非强行转换:((c*)p)->fun4(),}虚表:1。索引;2。函数指针(这值在子类重写虚函数后,发生相应变化)所以上面调用,在编译器发现调用的是“虚函数”时,编译器做了如下处理:将p->fun1() 替换为:p->vptr[offset],vptr名字为虚表指针:由编译器维护(上面提到),每个含虚函数的类,其生成对象,在内存中,首先的四个字节就是vptr,这个值是静态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对象的vptr值相同,指向同一个虚表;offset值随虚函数声明次序而定,如果第一个声明,索引则为0,出现在虚表的第一项,第二个声明则为1,以次。。。(此时offset 为 0 即是:p->vptr[0])p为基类,可指向子类的任何对象(附加: 1。类型转换实际是:内存切割,管辖内存从大变小,从大变小,现实世界中,是允许,在C++中,也是允许的;编译器不允许基类对象向子类对象的转化,因为从小变大,会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2。指针的类型,实际上决定了通过该指针能访问的内存范围 ),所指向对象的类型不同,vptr不同 所以,p->vptr[0],函数调用地址值在编译时,是不可能确定,主要因为p指针所指向对象不能确定(p是指向b,还是指向c?还是其他。。,但offset是可以确定的)从而,vptr值不能确定,直到程序运行时,p->vptr[0]调用的函数地址,视p所指向对象类型而定如果p指向b子类,则p指向内存中的首4字节的vptr指向b的虚表,虚表第一项的指针指向自己函数定义的地址处如果p指向c子类,则。。。。这种直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函数调用地址的方式,即为:“动态绑定”*/p->fun6();/*同上,由于b类未改写需函数fun6(),所以该处调用,实际调用a::fun6(),编译器做如下处理:p->fun6() 变为 p->vptr[1],由于,fun6为第二声明,此时,offset为1*/p = &var2; p->fun1();//动态绑定,同上, 调用a::fun1() p->fun2();//静态,同上p->fun6();//调用c::fun6() p->fun4();//编译出错,因为fun4()非虚函数,编译器在映射表中找不到a::fun4()名字,//除非强行转换:((c*)p)->fun4(),}<完>参与讨论本主题


阅读全文(2871) | 回复(0) | 编辑 | 精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验证码:  (不区分大小写,请仔细填写,输错需重写评论内容!)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注册 | 博客登陆

Sponsored By W3CHINA
W3CHINA Blog 0.8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page refreshed 144783333 times.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苏ICP备05006046号